随着美国向东盟成员国强推对等关税,华盛顿那不讲情面的贸易策略正引发层层波澜,影响远远超出新加坡、雅加达和河内的谈判室。
对大多数东盟经济体而言,美国是关键出口市场,失去优惠准入将危及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就业乃至政治稳定。美国要求东盟限制进口中国商品,未来可能要求东盟配合对北京的制裁,这让东盟直接陷入一场激烈的竞争漩涡中心。
这正是中国既视作挑战又视为契机的地方。美国迫使东盟减少进口中国商品的努力直接针对支撑这种关系的一体化供应链。但北京并未以公开威胁回击,而是转向一种更微妙、更深思熟虑的回应:那就是让自己进一步嵌入东盟的经济结构,而嵌入方式让美国的关税政策难以企及。
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在东盟内部加速本地化生产,目的并非降低人力成本,而是要符合“原产地规则”,让更多产品继续留在全球供应链。
北京反制的另一个方面,是把中国对外投资多元化,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展到东盟的产业集群、科技园和物流枢纽建设。这种基础设施层面的存在,使美国贸易政策更难扰乱中国在该区域价值链中的位置。
与此同时,中国正准备填补美国-东盟贸易调整必然留下的空缺。许多东盟谈判代表已示意,愿意增加采购通常价格更高的美国农产品、飞机和能源以安抚华盛顿。
但在某些领域,美国产品要么过于昂贵,要么无法满足当地需求。在钢铁、电子、纺织以及日益增长的清洁能源设备等领域,中国仍是更具竞争力的供应方。
若东盟为顺应美国要求而减少从中国进口上述商品,北京可将供应转向国内市场或其他伙伴国家快速增长的市场,同时与东盟在电动汽车制造、农业技术等新兴领域合作。
这种灵活性正在发挥决定性作用。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东南亚出口增长13%,而对美出口下降9.9%。这些数据表明,虽然华盛顿能够扰乱某些贸易流向,却无法轻易替代中国给整个东盟经济带来的规模与灵活性。
除了货物贸易,中国还在服务和金融领域填补缺口。美国关税政策给东盟出口规划蒙上阴影之际,北京正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人民币结算机制,并强化便利贸易的措施,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这些举措可以帮助东盟经济抵消美国政策波动冲击。
说话调门与战略同样重要。华盛顿的强势语调,例如媒体有关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夸口各国“跪舔”以求关税减免的报道,已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对美国的反感。这类言论会在相关国家国内引发反弹,令那些在公众看来向美国压力屈服的领导人陷入困境。
相比之下,北京一直谨慎地把自身政策描述为“互利共赢的合作”与“双赢发展”。这种更温和包容的措辞不仅更容易被东盟领导人接受,也与民意产生共鸣,因而让各国政府在维持或深化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时更加没有政治阻力。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旨在把东盟推离中国。然而,从本地化生产、投资转向,到填补供应链缺口、加深金融联系,北京的反制措施凸显其在该地区的长期布局战略。
那些旨在削弱中国影响力的政策最终反而可能强化其地位——不是靠高调姿态,而是靠低调稳健的一体化,深深嵌入东盟经济未来的核心。(编译/郭骏)
本文由德国《南德意志报》网站8月9日发表,原题为《“国家间的无政府状态正卷土重来”》,记者是约翰·施勒曼。
来源 | 参考消息智库 ]article_adlist-->审核 | 邓媛
编辑 | 许海婷 田欣
实盘股票交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