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老年功能性便秘: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排便的生理功能逐渐衰退,老年功能性便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国天津、北京等地区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慢性便秘高达15%~20%。老年人消化道黏膜和肌层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胰腺分泌功能下降、各种酶活性降低、肠壁平滑肌萎缩等原因,常出现胃肠延迟性扩张,蠕动无力,以致食糜转化延迟、便秘;此外老年人进食过少,食物过于精细,缺乏残渣及对结肠和直肠的刺激减少,结肠张力过低等亦加重便秘。长期便秘不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与痔疮、肛裂、结肠癌等疾病密切相关,并在肝性脑病、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2008年便秘外科诊治指南指出膳食纤维制剂为治疗便秘的基础药物。按照分级治疗原则,应在膳食纤维治疗无效时,再使用其他药物,应避免长期使用或滥用刺激性泻剂。而临床上用于治疗便秘的各种泻药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导致结肠黑变病,损害肠神经系统,甚至癌变。多种中成药具有通便作用,但长期使用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对于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更以选用不良反应及药物依赖少的通便药物为原则。而传统膳食纤维因含有植酸,摄入过多可造成微量元素及蛋白质吸收障碍。小麦纤维素是从优质小麦中提取精制而成的纯天然小麦纤维素,它较好的克服了上述缺陷,具有更大的优越性,是目前唯一批准进口的具有药用功效的小麦纤维素制剂。其所含膳食纤维中具有大量的亲水羟基,具有很强的水结合能力,可大量吸附水分,使粪便硬度正常化。它还具有很好的膨胀功能,可增加粪便的重量和体积,有效促进肠蠕动,缩短粪便在肠道的运转时间,使粪便排出更加顺畅。另外,由于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所吸收,可控制食欲、调节血糖;小麦纤维素又可作为肠内益生菌的发酵底物,促进益生菌的生长,有效改善肠道益生菌分布,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减少肠道感染及溃疡的发生。
2、2型糖尿病:
高纤维素饮食和血糖代谢以及血脂改变的关系可能有以下几个机制:其一,高纤维素饮食可以增加饱腹感, 减少总体能量摄入,最终降低血脂水平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其二,高纤维素饮食可以延迟胃排空时间,减慢胃排空速率,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使得总的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降低和胰岛素水平改善。
小麦纤维素颗粒是具有药物治疗作用的纯天然小麦纤维素,属于不溶性纤维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溶性纤维素可预防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一项由99826例女性参加的群体前瞻性研究发现,总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及非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有研究显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饮食中添加小麦纤维素颗粒4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脂。此外,研究也发现,增加超重和肥胖症女性不可溶性纤维摄入,胰岛素敏感性显著提高,这可能是由于谷物纤维摄入可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一项关于日本人群膳食纤维摄入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关系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较高不溶性纤维的摄入可以降低冠心病和总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临床研究证实,给予2型糖尿病患者小麦纤维素有益于血糖血脂的控制,添加小麦纤维素可作为糖尿病营养治疗的方法。此外,还有研究证实,细菌发酵不易消化的膳食纤维后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促进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的释放。
3、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已提出多种假说,其中高血氨是HE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因素。多个假说均提到严重肝病导致肠道吸收的毒性物质不能被肝脏解毒和清除,直接进入人体体循环,进而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有动物实验表明肝性脑病可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使肠道中厌氧菌明显减少,而需氧革兰阴性菌显著增高。其后果一方面使有害菌、致病菌在肠腔内大量定植,通过“肠肝循环”渗入肠的尿素,在细菌的尿素酶作用下生成过多的氨,使肠源性氨的产生增多。
小麦纤维素为一种膳食纤维制剂,膳食纤维含量高达78%,其结构中富含亲水基团,通过吸附大量水分而软化粪便,在便秘的治疗中疗效确切。肝性脑病患者往往伴有便秘,应用小麦纤维素可增加粪便的重量和体积,有效促进肠道蠕动,使粪便通畅,缩短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减少肠道氨及其他毒性物质的产生及吸收。另外,小麦纤维素在肠道内发酵并产生短链脂肪酸,使肠道pH降低,H+结合有毒的NH3生成NH4+排除出体外;小麦纤维素还可作为肠内益生菌的发酵底物,促进益生菌的生长,有效改善肠道微生态,减少了肠道感染的发生。
实盘股票交易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